为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高护理服务水平,高效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我院护理服务满意程度。2016年第4季度各科室积极上报优质护理服务亮点12例,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研究,评选出2016年第4季度优质护理服务亮点11例,简介如下:
1.儿科护士王健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发现轮转护士误将阿奇霉素配至多索茶碱组,并及时阻止,有效杜绝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安全,真正起到了传、带、帮的作用。
2.急诊科重视细节服务,考虑到皮肤科患者在静脉泵入0.9%生理盐水10ml+葡萄糖酸钙1g过程中,在治疗室坐着推入,一是药物浓度偏大,存在安全风险。二是舒适度降低,患者就医体验差。经与皮肤科医生沟通后,将医嘱改成0.9%生理盐水50ml+葡萄糖酸钙1g,30滴/分静脉滴入。科室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对流程进行改造,提升了用药安全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3.外四科护士长余国燕从泌尿年会中受到启发,在科室内成立安全核查小组,每天17:00左右对科室患者的所有治疗进行床旁核查,及时查漏补缺,避免因遗漏治疗对患者疗效的影响和不必要的纠纷,不仅使患者参与到诊疗过程中,而且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4.外一科一病区护士长钱学凤先在科内组织医护人员共同学习骨科病房疼痛规范化管理,并讨论其可行性,后与药剂科沟通协商后,在科内启动疼痛的规范化治疗。相比之前的按需给药,现推行的疼痛的规范化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5.外一科一病区护士长钱学凤和护士李朝芳从西部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的学习上受到启发,经与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沟通后,将骨折术后的禁食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改为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并做好观察,通过119例患者对比,无相应并发症发生。这一举措大大缩短了患者的饥饿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6.内二科护士长助理王婷婷结合本科室专科情况,发现结核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较差。通过国际通用的MAQ问卷,开展延伸护理工作,对出院的患者进行不定期的干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的疗效,提升了我院的社会形象和患者满意度。
7.内二科护士长助理王婷婷、护士刘露、实习生邵丽莎积极开动脑筋,对科内恐慌、绝望、不配合治疗的服刑HIV患者进行“三位一体”的护理服务新模式,即由护士责任组长、护士爱心志愿者、患者陪护人员组织的护理小组,24小时连续动态的为患者提供生活、治疗、心理方面服务,打开了患者的心结,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对护理工作有着实质的推进作用,使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8.术中体温的有效管理是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策略之一。手术室护士长李永秀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尽管我院手术室有中央空调的温度控制,手术患者仍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通过不断探索协商后,决定在科室内启用加温毯为所有手术患者实施术中保温,不仅避免了发生低体温后带来的并发症,也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9.手术室护士长李永秀在手术区域洗手槽处设置了存放外科口罩和帽子的收纳盒,便于手术医生被污染的口罩和帽子能及时更换。这一举措既保障了患者安全,又做好了职业防护。获得了医生的一致好评。
10.手术室护士长李永秀和护士张欣对术中标本采集进行了规范管理,收集临床上的抗生素空瓶交供应室低温灭菌,每包装有5个空瓶,并编上1—5号,便于术中标本的管理和存放,避免了标本的丢失和错误,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11.手术室护士长李永秀通过对血压计袖带进行改良,用于普通输液液体的加压操作,使其在抢救病人时能够达到快速扩容的目的。得到了手术医生和科室所用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对于以上优质护理服务亮点,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依据相关制度予以奖励。护理工作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优质护理品质提升更是对护士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升华。希望大家向受表彰的科室、个人学习。勤思考、多观察、勇于创新,为提升我院护理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添砖加瓦。